天涯社区,一个成立于1999年的全球华人网络社区平台,是国内拥有庞大用户群和广泛影响力的网络社区之一,天涯杂谈、娱乐八卦、情感天地等栏目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宁财神、孔二狗、芙蓉姐姐、当年明月、犀利哥等古早“网红”出自于此,也是《鬼吹灯》《明朝那些事》等知名小说的诞生地。
前不久,天涯社区发布公告称将进行技术升级和数据重构,暂时无法访问。近日天涯社区又出现无法正常打开的情况,由于官方迟迟没有回复,网友们已开始悼念曾经的青春。天涯社区承载了许多70后80后网民的青忆可以说是很多人的互联网启蒙之地。
在微信公众号都被视作“古典自媒体”的今天,身为中国互联网最早最大BBS论坛的天涯社区,不啻为“化石”级的存在。它能活到今日,已是勉力支撑的结果。
但是内部决策、时代变迁以及社区的局限性,最终让天涯社区难逃“兴于Web1.0时代,衰于Web2.0时代”的命运。
在如今,基于Web2.0技术的社交媒体占据了几十亿人清醒时间中的绝大部分。
它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很多人来说,他们关于自己的最私密的观念,他们与别人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基本生活——混杂于如今被称为Web2.0的松散现象集群中。
公共表达是古老而常新的社会现象,与公共性有着天然联系。在人类历史进入近代化以来,公共表达更是与各种传播媒介结下不解之缘,并因此成为传媒公共性的题中之义。
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本能需求,公共表达也是社会健康运行的条件之一。
赋予人们信息生产和传播自由并提供互动交流便利的社会化媒体,对于个体参与公共表达可谓如虎添翼,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和乐观。传媒总是特定环境中的存在,就像人总是生存于具体环境中一样,私人化的社交行为与公共性的信息传播行为二者的巧妙结合,这种结合产生的传播革命给整个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01 社交媒体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
《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
作者:[英] 汤姆·斯丹迪奇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
ISBN:9787508696980
从西塞罗和其他古罗马政治家用来交换信息的莎草纸信,到宗教改革、美国独立、法国大革命期间印制的宣传小册子,过去人类跟同伴交流信息的方式依然影响着现代社会。在报纸、广播和电视主导了信息的散播几十年后,互联网的出现使社交媒体重新变成人们与朋友分享信息的有力工具,并推动公共讨论走向一个新的模式。
汤姆•斯丹迪奇在书中提醒我们,历史上的社交网络其实跟现代社会的社交媒体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天主教会在回应马丁·路德的攻击上的两难境地很像今天那些大企业回应网络上的批评时的状况;17世纪人们对于咖啡馆会分散人们工作、学习注意力的指责也很像今天对社交媒体负面作用的担心。借助对托马斯·潘恩和“互联网之父”文顿·瑟夫等人的讨论,作者还探索了一些人们一直争论的话题:从言论自由和审查之间的张力到社交媒体在启迪创新和激发社会变革上的作用。
02 漫天的假新闻,遍地的喷子,鬼魅的网络诈骗,横行的网络霸凌,无孔不入的企业监控
《推特机器》
作者:[英] 理查德·西摩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
ISBN:9787532185009
我们到底从社交媒体那里获得了什么?我们身上到底有什么东西正在心甘情愿地等待被它俘获,而它恰恰又强化了这一期待?它允诺我们可以从当代绝望而孤立的现实生活中逃脱,但这在多大程度上成了我们的噩梦?从被算法和协议支配的社交生活中逃出生天,我们还有胜算吗?
作者展示了数字世界如何改变我们说话、写作和思考的方式,揭示了社交媒体的上瘾机制。本书是对我们与社交媒体不断变化的关系所带来的政治和心理影响的精彩探究,是对数字生活灾难的一种毫不留情的观照。
03 在一个运作良好的民主社会,人们不会生活在回音室或信息茧房
《标签:社交媒体时代的众声喧哗》
作者:[美] 凯斯·桑斯坦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
ISBN:9787516222904
在社交媒体高速发展的当下,以算法、标签(也被称为话题)等技术手段来实现的内容筛选和定制,满足了互联网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但也带来了信息窄化、偏见加剧等问题。桑斯坦在本书里拓展了他早年提出的“信息茧房”和“回音室”的概念,并重点就社交媒体时代的群体极化和信息流瀑现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此外还对“公共论坛原则”、信息碎片化、身份认同、意见协商、消费者主权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桑斯坦提出,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极有可能被一个碎片化的传播系统所拖累,能让人们接触到未被事先选择的话题、题材、立场和价值,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立观点还是意外发现,都对现实生活和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助益。
04 QQ空间黑历史,死去的记忆在攻击我
《遗忘的尽头:与社交媒体一同成长》
作者:[美] 凯特·艾科恩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
ISBN:9787569056709
人们如今可在社交媒体上随时随地发帖,记录和传播生活中的美好或糟糕瞬间,点点滴滴地构筑起一道道独特的数字记忆景观。这些数字痕迹的影响当然并不必然积极,有时甚至会对未来生活构成这样或那样的干扰。与此同时,诸如自动人脸识别之类的技术创新在提供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令过去愈发不受控制地重返当下。从历史上看,成长是为了继续前进,并与通常标志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痛苦经历保持安全的距离,那么,若是人们始终被过去所束缚又会如何呢?艾科恩警告,数字时代的真正危机与其说是童年纯真之消逝,倒不如说是童年成为了一个永远无法被遗忘的幽灵。
每个人都有想要切割的“创伤过往”或“黑历史”,在遗忘已成例外的数字时代,摆脱其纠缠几近于奢望。在《遗忘的尽头》一书中,凯特·艾科恩深入探讨了当人们年少懵懂无知时留下的影像持续向自己袭来所引发的种种社会后果。艾科恩警告,数字时代的真正危机与其说是童年纯真之消逝,倒不如说是童年成为了一个永远无法被遗忘的幽灵。
05 在社交媒体的时间线里,回想这个时代的样貌
《生肉》
作者:[英] 奥利维娅·莱恩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9
ISBN:9787559633309
“这一点都不好笑,或者世上就没什么好笑的,” 莱恩小说中的主人公在2017年夏天的推特上写道。奥利维娅·莱恩以部分属于自己、部分属于已故女性实验作家凯西·阿卡的视角,观察并记录下现实世界的若干瞬间:夏洛茨维尔的暴乱,休斯顿的天灾,格伦费尔大厦的人祸,特朗普的推特,欧洲难民之殇,英国“脱欧”乱象,新纳粹主义在全球抬头……人到中年,她依然关心世界是否会更好。
《生肉》是一场记录当下的出色实验,它捕捉到了一种扁平化的效果——借此,一个人社交媒体时间线的内容融入进了日常经验。特朗普担任总统期间的愤怒、环境灾难、琐碎的网络争吵和嫉妒,在这位社交媒体用户古怪平静的生活中,都有着同样的地位——而《生肉》,正如标题所暗示的,将一切展现得原汁原味。
参考文献:《公共性视域下社会化媒体的公共表达研究》黄朝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