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宋] 仇远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立冬,又名“寒衣节”“丰收节”“十月朔”“交冬”等,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九个节气,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
立,是“建立、开始”的意思;冬,是“终了”的意思,代表秋季农作物收晒完毕、收藏入库。立冬则表示冬天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7日至8日之间。立冬是每年冬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从这一天开始进入了冬季。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渐变。古人经常在立冬这天观察占卜冬天的冷暖,如“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阴(阴雨),一冬温(暖冬)”。
每个节气一般有15天,分为三候,一候为5天。立冬三候分别是:“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意思是立冬的第一个五天开始结冰,第二个五天则大地开始冻住,第三个五天野鸡也藏了起来,这是典型的北方天气。
立冬习俗
立冬是我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时节,通过冬季的休养,期待来年生活的兴旺如意。立冬的习俗有迎冬、贺冬、补冬等。
迎冬:拜祖先、备冬衣
立冬在古代社会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到了立冬这天,皇帝会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行“迎冬”之礼。在北方民间,百姓习惯在此时备好冬衣,以防御接下来的寒冬。在我国部分地区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先祭祀,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贺冬:拜冬、冬泳
贺冬又称“拜冬”,在清代的立冬之日,男女老少都要更换新衣,拜贺长辈,互相作揖行礼。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逐渐简化,但办冬学、拜师等活动仍旧在进行。
现在有些贺冬的方式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湖北武汉等地在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会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补冬:酿黄酒、吃饺子、吃甘蔗
民间谚语说的“立冬补冬,补嘴空”,忙碌了一年的人们,秋收冬藏完毕,利用立冬这一天休息,杀鸡宰羊或以其他营养品进补,犒劳一家人的辛苦同时抵御寒冷,称为“补冬”。
酿黄酒
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细菌生长,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合适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的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吃饺子
在北方,有俗语称“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而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因为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所以在北方人们习惯在立冬这天吃饺子。在南方,人们会吃鸡鸭鱼肉,还会炖些麻油鸡等来补身体。
吃甘蔗
在南方的潮汕,还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营养好,不仅吃了不上火,还可以保护牙齿,起到滋补的功效。
立冬不仅拉开了冬天的序幕,也勾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感慨和诗情。
立冬古诗
《立冬》唐·李白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诗仙李白分享了自己的冬日生活场景,流露出舒适惬意和慵懒自得;从诗句中仿佛闻到了立冬时的酒香,在这个寒冷寂静的冬夜,感受到一个云游诗人的思乡之情。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这是明代诗人王稚登的一首立冬诗。前两句描写了秋末冬初秋风吹尽落叶纷飞的景象,“一点”、“半轮”两个量词的连续使用,更加重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最后一句说明了诗人对立冬时节的感受,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思乡之情。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在北方,立冬若是下雪,就可能预示着来年庄稼都会有个大丰收!期盼着深冬的那场雪,雪过后,将是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立冬,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让我们鼓足劲,步履坚定地往前走吧!
【节气介绍官】
童续炜 四眼契小学六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