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性”是人类学家项飚在做客访谈节目《十三邀》时提出的概念。他说,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是“消灭附近”。个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对周边的关注越来越少,做一个纯粹的原子;要么凌驾于一切之上,做宏观的评论。
而持续的疫情似乎中断了这种趋势。
当个人生活在狂暴的、不可知的现实面前变得脆弱而易碎,在抢菜、互助、创作说唱歌曲的间隙中,我们一次次反思,是否更应该关心流调背后具体的人,去看见彼此的苦难,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来理解世界,并与附近的人建立联结。
或许是时候做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乡绅”,去自生自发自愿地了解本地、熟悉本地、介入本地生活。
本期天一约书为大家推荐5本有关“附近性”的书。让我们从关心一个小区、一个乡村、一座城市开始,进入这个世界。
《流动的丰盈:一个小区的日常景观》
作者:徐前进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
ISBN:9787545820706
小区是中国城市最小的行政规划,人们在其中出生、成长、生活,获得情感和知识。这是一份不同以往的小区观察指南。
父母与子女的融洽关系、商贩与顾客的相互照应、清扫积雪的环卫工、几年不见的老熟人的寒暄、遛狗的退休老人……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出现,转瞬即逝。作者以自己居住的小区为重点,试图记录那些不会进入历史档案的景观、人物和语言,将其纳入未来的史学视野中。在捕捉流动性的意义上,人人都是社会学家,人人也都是历史学家。
重复并不平庸,琐碎亦有意义。
《梁庄十年》
作者:梁鸿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1
ISBN:9787542673053
横跨十年,继《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后,梁鸿再次将目光瞄准家乡,以一个普通的河南村庄为样本,记录时代转折下的个体命运。
为什么要再写梁庄?梁鸿在本书的后记中说:
“梁庄是一个有机体,它的某一座房屋,某一处花园,都是生机勃勃且意味深长的事情,都值得细细道来。十年来,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作为写作者和生活者的“我”与梁庄人之间关系的变化。我看着他们,看着时间在他们脸上慢慢流逝,就像看见我自己和我自己的生活,我也在变老,也在时间之中。我们互相看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无法分出彼此。
我觉得我真的成为了历史中的一分子,消融在梁庄,和梁庄人一起,站在时间的长河之中,看历史洪流滔滔而来,共同体味浪花击打的感觉。
我想形成一种长河式的记录。我想写出这长河般浩浩荡荡的过程,想让每一朵浪花都经过阳光的折射。”
《寂静的巴黎》
作者:申赋渔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
ISBN:9787544740586
巴黎封城了,阳光下的大街变得空空荡荡。
封城期间,只有五种情况可以外出,外出范围离家不可超过一公里,时间不能超过一小时。这样的规定,让人不禁开始将注意力在“有限的附近”极尽可能地扩张。
这本书记录了封城期间三十多个普通人的故事。他们是作者的邻居、门房、朋友,是餐馆经营者、卖花人、流浪汉,是上街游行的“黄马甲”,是无国籍者,一直互不相干,现在却命运相连。
在遭遇损坏和摧毁之前,“日常”和“生活”常常不被留意。在疫情带来的巨大寂静中,每个人都重新听见自己和他人的心跳。
《都市一无所有》
作者:吴琦 主编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
ISBN:9787516820759
在前仆后继地开掘现代生活的道路上,我们动不动就只能谈论爱情、个人的孤独、不知所踪的意义,最终都陷入一种重复的内核。个人与世界的真实连接被互联网转移到了过于宏大的公共叙事中,个体的情绪透过这些事物得到宣泄,而后再去寻找下一个公共事件。
我们说“都市一无所有”,不是指它物质上的空虚,甚至也不是精神上的空洞,而是所谓的“城市意识”不再能被武断地概括。原本我们想当然地以为近在咫尺的事,恰恰越难描述。
就像斯坦贝克说的那样:我要去了解我的国家。我不去城市,我要去小镇、农庄和牧场。
《把自己作为方法》
作者:项飙 吴琦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
ISBN:9787532176953
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
项飙认为,一定要对自己生活的世界发生兴趣,有意识地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生活讲出来,做一个独立的叙述。意义不是虚无缥缈的人文精神,而是来自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构造。平衡自己的历史来源和自己现在的行动,才是真正的英雄。
“方法”首先是一种勇气。这个世界上还存在这么一种可能,问题可以一点一点辨析清楚,工作可以一点一点循序完成,狭窄的自我会一点一点舒展。在无声处听见有声,在边缘发现边缘。
在看似封闭的世界结构中,真正的改变就这样发生。
网友@小水waterlet拼贴了去年和今年3月的上海进贤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