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 描绘了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它的作者是明代著名小说家吴承恩。《西游记》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 》、曹雪芹的《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著。俗话说“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的确,四大名著都源于明清时期,它们来源于一个个历史故事,通过一个个艺人传承下来,最后才被作家们改写成故事,流芳百世。
这本小说主要讲述石猴出世,而后大闹天宫,被唐僧救出五指山,改名孙悟空,师徒二人接着又遇到了猪八戒和沙僧,四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修成正果的神话故事。
这本小说的人物个性鲜明,且性格截然不同:唐僧胆小却不忍杀生;孙悟空有时候不分清白却武艺高强;猪八戒贪欲重却机灵,能说会道;沙僧武艺不高却忠心耿耿。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最初,他在花果山自称“千岁大王“,居功自傲,不愿听取他人意见,去找菩提祖师求仙术也是为了自己,想要长生不老,根本没有想到别人,就连玉帝骗他上天也要斤斤计较。这时的他是高傲的。可后来的他变了,他变成了一个无畏、重情的人。在唐僧被白骨精变的人迷了心智时,他不顾唐僧的劝阻,把白骨精打死了三次,还被唐僧念紧箍咒,最后竟然要被赶走.可孙悟空没有像之前那样和唐僧发生争执,也没有拂袖而去,而是流着泪,朝唐僧拜了三拜,才恋恋不舍、一步三回头地走了。多么重情重义啊!
《西游记》带给我们的其实还不止这些。我们经常说“心猿意马“,其实,“心猿意马”这四字对《西游记》小说关系甚大,实为全书之枢纽呢!
因为在《西游记》小说中,仅从回目上看,与“心猿意马”有关的竟有十九回之多。若从谈论“心性”的内容情节上来统计那就更多了,它几乎贯穿于小说的始终。那么”心猿“是谁呢?是孙悟空。”意马“是谁?是白龙马。因为取经最初,孙悟空经常不顾唐僧劝阻滥杀无辜,小白龙贸然出水,吃掉了先前的那匹马,他们都十分高傲,最终酿成大祸。而这,都是因为他们的“心魔”激发了他们的本性,让他们不顾他人做违背规则的事情。因此,我们要战胜自己的”心魔“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西游记》小说以“心猿意马”为纲,从“心性修持大道生”“五行山下定心猿”“心猿归正”“意马收缰”“玄奘(zàng)受心经”“二心搅乱大乾坤”至“猿熟马驯方脱壳”构成全书,说明“猿马牢收”。
这也是做人的道理。再者,孙悟空找菩提祖师炼法的地方叫“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只要根据其中一段的含义写一个字,就会发现,这个字就是“心”。所以,师徒四人的修行之旅,也可以称之为一场历经磨难的修心之旅。
只要我们用心品读这本经典,你也会跟着师徒四人来一场神秘莫测的“修心之旅”!
本期介绍团员
高炎坤,镇海区崇正书院六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