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气简介
寒露,是干支历酉月的结束以及戌月的起始。夜晚,仰望星空,会发现代表盛夏的“大火星”(心宿二)已西沉。寒露后,太阳高度继续降低,气温逐渐下降。寒露与白露节气时相比气温下降了很多,寒生露凝,因而称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此时气温较“白露”时更低,露水更多,昼夜带寒意。
二、寒露三候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意思是,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菊有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三、奉化人的寒露
奉化的寒露时节,是一首由农事、风物与山海滋味共同谱写的秋之诗篇。
(一)寒露饮食
奉化的寒露至味三绝:
一碗新米饭: 用当年新收的晚稻煮饭,米香浓郁,口感软糯,无需配菜也能空口吃下一大碗。
一颗芋艿头: 奉化芋艿头粉、糯、香、滑,堪称芋中之魁。寒露时节最为肥美。“排骨芋艿煲”汤汁奶白,芋头吸饱肉汁,入口即化;“葱油芋艿”则更显其本真的清甜软糯。
一口山海鲜: 此时的梭子蟹依然肥美,而湖河中的螃蟹也膏满黄肥。奉化人懂得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烹饪这些时令恩物。
(二)寒露习俗
1. 登高望秋: 循着古人的习俗,登上雪窦山或商量岗。极目远眺,看山峦层林尽染,看平原稻谷丰收,感受天高云淡的辽阔,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踏实与满足。
2. 古镇漫步: 在溪口古镇的剡溪边走走。秋风送爽,桂香浮动,武岭门的沧桑与三里长街的市井生活相映成趣,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交融。
3. 闲话家常: 秋收稍歇,正是邻里亲朋相聚之时。围坐一桌,品尝新米、芋艿、肥蟹,再泡上一杯清茶,闲话桑麻。这份由美食和闲适构筑的温情,是奉化寒露最动人的人文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