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下午,宁波图书馆永丰馆内墨香萦绕,书页轻翻间满是人文气息,人文·阅读分享会第8期在此如期举行。本期阅读分享会以“诗王是我,诗魔也是我——走进白居易”为主题,引领听众循着千年前的诗句,解锁白居易藏在诗行中的家国情怀与私人牵挂。
白居易的诗意始于动荡童年,安史之乱余波中,父亲赴徐州任职,他随母亲在安徽宿州长大,《赋得古原草送别》既是故土风光的描摹,也是母亲养育的见证。年少时,他与玩伴湘灵相恋,写下《邻女》诉情,却因门第之见被母亲阻挠。随父迁往襄阳时,他以一面镜子和《留别》相赠,此后《寄湘灵》《长相思》“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的字句,道尽八年情长的无奈。
元和年间的朝堂,成就了白居易“诗王”“诗魔”的名号。任左拾遗时,他借《长恨歌》讽喻宪宗耽于享乐,“汉皇重色思倾国”暗指时弊,而“君王掩面救不得”的遗憾,实则藏着自己留不住湘灵的怅惘;面对“宫市”苛政,他以《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控诉掠夺,《轻肥》《买花》则借权贵奢靡反衬民生疾苦。因上疏追查宰相武元衡遇刺案,他遭构陷贬为江州司马,浔阳江头听琵琶女弹唱,写下“同是天涯沦落人”,泪湿青衫的背后,是贬谪之苦与情伤的交织。
晚年的白居易在洛阳寻得安宁。任杭州刺史时,他疏浚西湖、筑白堤,《钱塘湖春行》“早莺争暖树”、《江南好》“吴酒一杯春竹叶”,满是对江南的眷恋;与旧友相逢作《逢旧》,叹岁月变迁,也对湘灵释然。即便身边有善歌的樊素、善舞的小蛮,他心中给湘灵的位置从未改变。
本期人文·阅读分享会以诗为钥,串联起白居易从少年意气到闲适晚年的一生。当陈松老师念完最后一句诗,现场读者仍沉浸在诗句的温度里——那些藏在“诗王”“诗魔”光环下的家国忧思与深情牵挂,不仅让千年前的白居易变得鲜活可感,更让大家读懂了经典诗句跨越时空的力量。不少读者表示,这场分享会后再读白居易的诗,多了份对历史与人生的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