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图书馆 

EN / CN
读者登录

读者登录
还没有证号?立即注册

镜界·爱如时光第9期:家国叙事里的平凡身影——《我和我的祖国》的共情逻辑[图]
创建时间:2025-09-16 14:55:58  |  点击:6  |  作者:柳启明

在《我和我的祖国》的7个故事里,《前夜》与《相遇》或许是最“燃”也最“痛”的两个篇章。它们都聚焦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关键历史节点,却不约而同地将镜头对准了那些隐于幕后的“无名英雄”,让我们看到伟大成就背后,是一个个普通人用热血与牺牲筑起的基石。9月14日,镜界·爱如时光第九期依旧邀请王加宾导演,带来沙龙:家国叙事里的平凡身影——《我和我的祖国》的共情逻辑。

77b4-(1).jpg

如果说开国大典是新中国的“高光开场”,那么《前夜》就是这场开场前最紧张的“幕后彩排”。故事的主角林治远,不是运筹帷幄的领袖,只是一名负责升旗装置的普通工程师。但在1949年10月1日的前夜,他肩上扛的却是“新中国第一面国旗必须顺利升起”的千钧重担。

这个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它把“开国大典”这个宏大叙事,落到了“一分钟都不能差”的细节里,落到了普通人的手、眼、心之间。林治远们的“较真”,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无数建设者“把小事做到极致,把承诺刻进骨血”的缩影。

77b4-(2).jpg

如果说《前夜》是群像的热血,《相遇》则是个人的隐忍与深情。它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为背景,却没有渲染爆炸成功的震撼场面,而是把焦点放在了科研人员高远的“消失”与“重逢”上。

故事的结尾,人群欢呼雀跃,高远却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默默离去,没有姓名,没有表彰,甚至连与爱人的告别都只能是“擦肩而过”。这种“大爱无言,大音希声”的牺牲,正是那个年代科研工作者的真实写照: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也是“最孤独的人”,用个人的“不圆满”,换来了国家的“强起来”。

77b4-(3).jpg

《前夜》与《相遇》,一个关乎“立国之基”,一个关乎“强国之盾”。它们共同讲述了一个道理:祖国的每一步前行,从来都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无数普通人把“小我”融入“大我”,用坚守、牺牲与热爱,一砖一瓦搭建起来的。这些“无名者”的故事,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足以让我们在多年后回望时,依然为之热泪盈眶——因为这,就是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刻在骨子里的“我与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77b4-(4).jpg

来源:宁波图书馆

友情链接

浙公网安备 33020302001391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