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下午,人文·阅读分享会活动现场涌动着特殊的温情。齐邦媛先生笔下的《巨流河》,如同一条跨越时空的河流,在主讲人陈苏的解读中缓缓铺展,将现场读者带入那段交织着苦难与坚韧、离别与眷恋的岁月。
活动伊始,陈苏以齐邦媛先生的生平为引,勾勒出这位文坛前辈的生命轮廓。1924年生于辽宁铁岭的齐邦媛,是民国政治人物齐世英的长女,从1947年起在多所大学教授英语,到1988年因伤病退休,她的教鞭下走出了无数学子。2024年齐邦媛离世,她用一生践行了对教育与文学的坚守。在谈及《巨流河》的体裁与背景时,陈苏强调这部作品既是个人回忆录,更是一部微缩的民族史。齐邦媛的一生,恰好与近代中国最波澜壮阔的变迁重叠:出生时军阀混战的硝烟未散,童年因“九·一八”事变沦为失地儿童,少年在全面抗战的烽火中辗转,青年见证抗战胜利的曙光,渡海后杏坛耕耘度过后半生。书中的每一段个人记忆,都深深烙印着时代的刻痕。
“巨流河”以辽河为情感与意义的纽带,将家族的喜怒哀乐、聚散离合串联起来。这条哺育辽宁百姓的母亲河,不仅是齐邦媛的故乡符号,更承载着父亲齐世英一生的遗憾。陈苏详细讲述了1925年齐世英参与郭松龄兵谏的往事,兵败,的齐世英经日本领事馆庇护逃亡,这段经历成为他“一辈子都渡不过的巨流河”。而“九一·八”事变后,齐世英负责东北抗日联络与流亡人员安置,全家随之踏上漫漫流亡路:从南京到安庆、汉口,再到湖南、桂林、四川,一年间辗转八千里,却始终带着教科书与仪器坚持上课。“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般的信念,在流亡师生身上化作不灭的火种。
齐邦媛先生的个人成长与情感轨迹同样动人。南开中学的六年奠定了她的精神底色,武汉大学外文系的求学让她与西方文学结缘,而与张大飞的相遇,则成为书中最令人心碎的篇章。那个因父亲被日军烧死而投身空军的少年,用浅蓝色航空信纸上的字迹与她倾诉灵魂,最终在1945年豫南会战中殉国,留下“既拿不起,也未早日放下”的遗憾。陈苏读到张大飞殉国后,战友送回他珍藏的百余封信件时,现场一片寂静,那些按年份排好的信笺,仿佛是跨越生死的深情见证。作为知识女性典范,齐邦媛从未放弃自我成长,44岁毅然赴美进修。几十年间,她在多所高校授课,推动中西文学互译,用坚韧书写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女性人生。
分享的尾声,陈苏聚焦“重逢”主题。1987年大陆开放探亲后,齐邦媛回到上海见病危好友,重读杜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重返铁岭老家时,故乡已无立足之地;在航空烈士公墓看到张大飞的墓碑,26岁的生命浓缩成一行字……这些场景里,有诀别的痛,更有对生命本质的顿悟。读者们在《巨流河》的文字里找到了共通的情感密码——对故乡的眷恋,对坚韧的敬佩,对生命的敬畏。
本次读书会让读者们深刻体会到: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交织,方能成就如此惊心动魄的“巨流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