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下午,人文·阅读分享会第4期在宁波图书馆永丰馆一楼音乐馆举办。本次活动以“一颗荔枝背后的权力游戏”为主题,用一颗荔枝剖开盛唐的华丽外衣,深入剖析背后蕴含的社会现象与权力逻辑。
活动伊始,主讲人万娟讲述了《长安的荔枝》中主人公李善德如何阴差阳错接到了运送鲜荔枝的任务,详细解读了“荔枝进贡”这一情节背后的巨大成本,并从历史细节入手,剖析了书中隐含的唐代官僚制度、驿路系统与民生疾苦:天宝年间,为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需在11天内完成极限运输,使用4道保鲜术,经过5层官僚审批。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致使众多农民破产、骑手和马匹累死、资源错配严重。这一过程中的巨额花费与当时长安城饿殍遍野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出当时0.01%的享乐消耗远超99%民生支出的荒诞现实,以及贡品链滋生的腐败问题。
分享会重点剖析了书中构建的多层权力结构。贵妃凭借情绪价值获取权力资本,转运使巧妙转嫁政治风险,基层官吏在制度缝隙中艰难求生,最终代价都由无名驿卒用生命承担。万娟用“向上管理”“平行博弈”“向下施压”三个关键词,解构了古代官场的生存法则,制度与权力的关系如“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让读者对古代权力体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尽管时代变迁,但权力博弈的本质未变。”引发读者们的深思,万娟将古代权力机制与现代社会进行对照,过去的“冰敬”“炭敬”演变为现代的资源置换;书中描写的“踢皮球式”官僚主义,在当下职场依然随处可见。这种古今相似性警示人们,权力的结构性困境依然存在。
阅读讨论环节,读者们就“当被迫卷入权力游戏时该如何自处”展开激烈辩论。有人主张做“清醒的妥协者”,认为生存才是第一要义;有人坚持要当“积极的改良者”,相信量变可以引发质变;也有少数人选择做“决绝的出局者”,但也被反问“出局后真能独善其身吗?”
此次读书分享会不仅是对《长安的荔枝》的解读,更是一次对权力、制度和人性的深度探讨。正如分享会最后的总结:“马伯庸用一颗荔枝让我们看见盛唐,而今天的讨论让我们看清当下。希望读者在今后的生活中,既做冷静的观察者,也做勇敢的破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