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疗愈的多元领域中,书法疗愈以其独特魅力占据着重要地位,借由笔墨纸砚,实现心灵的滋养与修复。4月20日,天一共读全新推出“现代书艺”沙龙,邀请到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书法与视觉设计博士、中国语言文字(浙东文化)传承推广基地专家江彬老师为大家带来讲座:书法疗愈:字里行间的自我对话。
在国内艺术疗愈蓬勃发展的态势下,书法疗愈领域却近乎空白,虽有书法养生、治疗相关探索,但系统研究匮乏。这一现象源于多方面因素:传统文化中,书法主要作为汉字文化传承与艺术素养提升的载体,与心理治疗的关联鲜少被认知;国际传播上,书法独特的工具、技法与文化内涵复杂,较难被其他文化背景人群理解接受。学科交叉层面,书法疗愈涉及多学科知识,跨学科合作不足阻碍深入研究;效果评估方面,其隐性、长期的疗愈效果难以通过量化指标衡量。
回溯古代书论,诸多记载为书法疗愈提供理论基础。西汉杨雄“书为心画”及清代刘熙载“字如其人”的观点,揭示书法是心理投射;东汉蔡邕、王羲之强调书法创作需凝神静气,利于缓解焦虑、达内心平静。从现代心理学看,这与投射、升华等理论契合。
在实践层面,书法疗愈结合东方养生体系,依书体特性形成不同疗愈方式。篆书、隶书、楷书等静态字体可平和情绪;行书、草书等动态字体利于情绪宣泄。同时,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选择如“天生我才必有用”等传统诗句或“福、喜、乐”等文字书写,能引导积极情绪。
具体实践途径丰富多样。日常临帖经研究证实,持续30分钟以上可优化脑部激活,结束后仍有作用,适合有书写基础者自我疗愈;书法创作凭借专业书写过程与作品呈现,实现情绪表达与疗愈;禅修抄经将抄写佛学经典与书法融合,兼具文本疗愈与修习禅定功能;正念书法针对入门者,融合文本与书法疗愈,以正念书写具有疗愈意义的文字,为书法疗愈提供了多元路径,展现出广阔发展前景。
在沙龙中,现场气氛活跃,观众积极提问,江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自己设计的书法文创礼品,并现场展示了书法创作的过程,让大家切身体会书法疗愈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