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图书馆 

EN / CN
读者登录

读者登录
还没有证号?立即注册

  • 周达章、周娴华父女向宁波图书馆捐赠地方文献[图]

    发布时间:2025-03-27 15:50:27  |  点击:105
    3月,东恩中学退休高级教师周达章先生和宁波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娴华女士向宁波图书馆捐赠多种地方文献。周氏父女多年来专注地方文化研究,此次捐赠的地方文献主要是他们多年来编著出版的图书,包括《宁波老事体》《悠悠药香药行街》《中华好家风故事》《宁波地方文化通俗读本》等,共计13种,进一步丰富了我馆地方文献特色馆藏。《宁波老事体》周娴华、周达章著,宁波出版社2025年1月第2版《悠悠药香药行街》周达章编著,宁波出版社2024年11月版《中华好家风故事》周达章、钱文君主编,宁波出版社2019年11月版周达章先生给宁波图书馆题赠周达章,东恩中学退休高级教师,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从事基础教育及宁波地方文化研究六十余年。编著有《走进学生心灵》《中学生传统美德读本》《宁波老事体》《悠悠药香药行街》等图书。周娴华,宁波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市政协委员。编著有《走进学生的心灵——班主任工作安全新编》《宁波书院文化》《宁波商街文化》等图书。【赠书流芳:宁波地方文献征集】宁波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为市民读者提供本地图书、报纸、期刊等文献的查阅服务,也热切欢迎市民读者向我们捐赠珍贵的宁波地方文献。文...
  • 《紫庵文集》入藏宁波图书馆[图]

    发布时间:2024-12-10 17:00:52  |  点击:442
    12月10日,以子学研究闻名的学者魏际昌的全集《紫庵文集》由宁波大学张耀先生捐赠入藏宁波图书馆。魏际昌(1908–1999),字紫庵,河北抚宁县人。胡适弟子,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倡导“专注文史,翻新国故”,其“正名就是认字,诂训所以通经”的名学研究理念,表现出非常鲜明的“训诂哲学”的特征,强调诸子思想的研究应该从“名实”问题出发,从社会政治层面提升到哲学思想层面,并落实于思想史领域,这是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保障诸子思想和中国文化研究的自觉,超出了其师胡适倡导的以西学解释诸子学的既有路径和方法,匡正时弊的意图显而易见。这样一种名学研究,不仅改造了胡适的诸子学研究范式,也为方勇“新子学”倡导反思哲学史范式、摆脱西学路径、回归诸子本身等理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学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紫庵文集》由魏先生的弟子、华东师范大学方勇教授主编,是魏际昌存世著作的全面结集,收录魏际昌及夫人于月萍的学术论著、诗歌、杂文、书信、日记等可以搜集到的全部文献,并附有年谱、传记等,共计11册530万字,是对魏际昌先生学术著作和学术思想的系统呈现,其中大部分文献为首次披露,为学界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一手资料。...
  • 《粤港澳方志集成》入藏宁波图书馆[图]

    发布时间:2024-12-10 17:00:45  |  点击:470
    1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向宁波图书馆寄赠《粤港澳方志集成》四十五册。本次寄赠的《粤港澳方志集成》为2010年问世的《广东历代方志集成》续集,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合编,全书共45册,收录文献291种。收录粤港澳地区1949年前纂修的、《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未收录的旧志,分为综合志、专志和杂志三类,每类下再分小类,以清代行政区划、版本时间等顺序编排。综合志收录《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尚未载录的粤港澳民国时期及以前的历代综合志,专志收录名胜古迹、地理山水、寺观祠庙等,杂志收录纪略、笔记、乡土教材等。收录底本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本为基础,国家图书馆、广东省社科院图书馆、香港大学图书馆、日本国立公文书馆等海内外公藏机构的藏本为补充。作为《广东历代方志集成》的续集,本志书收录的区域范围从广东一省扩大至香港、澳门地区,囊括了多种港澳专题历史文献。如赖连三《香港纪略》,以笔记体撰写有关香港的专著;谭炳训《香港市政考察记》,记载香港地区的城市管理、民俗风貌;(清)印光任、张汝霖纂《澳门纪略》及其姊妹篇(清)王廷钤等纂《澳门志略》,前者是我国古代关于澳门最早的地方志书,后...
  • 《经典与解释二十二年书目:750种出版纪念特刊》入藏宁波图书馆[图]

    发布时间:2024-12-10 17:00:02  |  点击:503
    12月2日,著名古典学教授刘小枫向宁波图书馆寄赠《经典与解释二十二年书目:750种出版纪念特刊》一书。刘小枫,重庆人,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古典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古典学研究分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古典学专业委员会首任会长。早年以《诗化哲学》(1986)《拯救与逍遥》(1988)蜚声学坛,2002年建立“古典文明研究工作坊”,启动大型编译工程“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2010年,创办国际期刊《古典研究》。2012年,获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一等奖。2023年,联合发起成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古典学研究分会,并担任会长。自2002年开设以来,古典文明研究工作坊一直致力于推进“经典与解释”大型系列丛书的编纂和出版工作,至2024年已出版达750种图书,先后有13家出版社参与了这一学术工程。2024年9月,《经典与解释二十二年书目:750种出版纪念特刊》印发,本书对750种图书均作了详细著录和提要,并附有彩色书影。内容上注重选择思想大家和笃行纯学的思想史家对经典的解读,旨在推进学界对西方思想大传统的深度理解。该特刊的出版不仅记录了“经典与解释”系列丛书的发展历程和...
  • 李宗勤先生向宁波图书馆捐赠藏品[图]

    发布时间:2024-11-04 16:20:08  |  点击:2147
    11月1日上午,宁波图书馆四楼会议室举行了“李宗勤先生藏品捐赠仪式”。徐益波馆长代表宁波图书馆接收捐赠。李宗勤先生曾担任宁波卷烟厂副厂长、宁波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副总经理。工作之余,热爱收藏,精心收集了各类图书报刊、钱币邮票、音像制品等。李先生决定化私为公,继续发挥藏品的文化价值,无偿捐赠给宁波图书馆。这批藏品类型丰富,经济价值大,共有图书、光盘、邮票、烟标、纪念章、古钱币等200余种(件),如全彩印丝绸珍本《道德经》、《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和吉祥物》金制邮票纪念章。藏品中的千余张烟标更是中国卷烟行业发展的见证之物,尤其是宁波香烟的烟标数量之大、时间之长、品种之多,令人震撼。捐赠仪式上,李先生热情的说:“我从小就喜欢收藏,陆续收藏过贺年卡、酒瓶、邮票、烟标、字画等。如果这些藏品能给图书馆增加一点点色彩,能给广大读者带来一定的观赏价值,这是我的荣幸。”徐益波馆长表示:“宁波图书馆将对这批藏品进行整理编目,并策划专题展览,供市民读者参观,发挥它们的文化传播价值。”
  • 盛欣夫、盛羽、林达亚向宁波图书馆捐赠著作[图]

    发布时间:2024-08-28 11:34:40  |  点击:1814
    8月28日上午,著名书画家盛欣夫先生在社区工作人员陪同下,来到宁波图书馆,捐赠自己和儿子盛羽先生、儿媳林达亚女士的多种图书著作。沈冠武副馆长代表宁波图书馆接收捐赠。盛欣夫先生出生于浙江桐乡,现居宁波。数十年来,盛先生集中在行草与楚简源流中寻找灵感,摸索到书写源头在简牍,提练出“简草”,还探索出书法创作新法——“书写意图植入法”,绘事则侧重在墨鳞上。书法曾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鱼瓷作品与鱼类绘画获农业部、中国渔业协会金奖。2019年,书画六件(组)入藏浙江省博物馆。此次捐赠的图书包括盛欣夫先生的《鱼谱》《行草十八要旨》《鱼公书画集丛》《语溪棹歌》等二十余种,及盛羽先生、林达亚女士的《服饰品设计》《中国传统镂版印花工艺研究》等四种,进一步丰富了我馆艺术类书籍的品类,充实了地方文献特色馆藏。人物介绍:盛欣夫,浙江桐乡人,书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当代作家联谊会理事,中国武术协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美术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宁波大红鹰学院、宁波大学特聘教授。著有《鱼谱》《行草十八要旨》《鱼公书画集丛》《语溪棹歌》等。盛羽,浙江桐乡人。本科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
  • 奉化纪红深先生向宁波图书馆捐赠家庭藏书千余册[图]

    发布时间:2024-07-19 14:12:04  |  点击:1827
    7月15日下午,在宁波图书馆四楼会议室举行了奉化纪红深先生的家庭藏书捐赠仪式,宁波图书馆副馆长沈冠武出席。据纪先生介绍,他的家族历来有藏书、读书的优良传统。爷爷纪挺芳,曾于1949年至1950年间担任宁波效实中学的校务委员会主任(校长)一职。父亲纪杰,曾在浙江省委党校任教,长期从事革命建设和党史教育工作。2004年,纪杰家庭还被评为宁波市第三届“十佳藏书家庭”。此次捐赠的图书,以纪氏父子收藏的红色文献和地方文献为主。红色文献大多出版于20个世纪80年代之前,包括马恩列斯和毛泽东等伟人著作,《中共党史研究》《百年潮》《党的文献》等图书期刊。地方文献如《阿拉旅游》杂志从2007年5月试刊号至2020年12月合计162期,以及《宁波文化丛书》《戴表元文化丛书》《弥勒文化丛书》等极具宁波地方特色的藏书。捐赠仪式上,纪红深先生充满期待地说:“我希望这些红色经典和地方文献能够充分发挥其研究与传播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文化建设。作为一名公民,愿尽我所能,为宁波公共文化事业增砖添瓦。”沈冠武副馆长表示:“宁波图书馆将对这批图书进行整理编目,供市民读者阅览。也希望纪先生的公益情怀能够感染更多人,欢迎大...
  • 宁波籍文学研究名家郑小军遗著《周邦彦词全解》入藏宁波图书馆[图]

    发布时间:2023-12-06 10:30:53  |  点击:1632
    12月4日,宁波籍文学研究名家郑小军遗著《唤起两眸清炯炯:周邦彦词全解》经由郑小军先生家属和本书出品方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捐赠入藏宁波图书馆。在今年举办的第八届浙江书展上,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出版的《唤起两眸清炯炯:周邦彦词全解》引起了宁波本地媒体的关注。原来本书作者郑小军的兄长和他的朋友、同学在书展现场向宁波读者讲述了郑小军的故事。报道甫出,宁波不少读书人纷纷在评论区留言,评论内容不乏回忆郑小军的生前点滴和感叹宁波“书香之城”的温暖情怀。此书的作者郑小军先生生前是浙江传媒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曾著有《谁道人间秋已尽:人间词·人间词话》《众里寻他千百度:辛弃疾词》《人间词话校注》等著作,还主编有《毛泽东圈阅评点的中国古代散文》,选编有《明清神话小说选》等著作,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的诗文集的整理亦有赖郑小军之力。一字一句总关情。郑小军先生出生在宁波市镇海区澥浦镇郑氏十七房。澥浦郑氏是宁波近代知名宁波帮家族,也是甬北文化名族。据郑小军先生夫人何佳殷女士回忆,郑小军先生自幼才思出众,被誉为“郑家三少爷”。在大学读书期间,郑小军蒙吴熊和、汪...
  • 《江苏吕氏志》入藏宁波图书馆[图]

    发布时间:2023-07-25 10:05:22  |  点击:1679
    2023年7月,江苏省吕氏文化研究会向宁波图书馆捐赠《江苏吕氏志》两卷本。这是宁波图书馆馆藏的第一部在中国大陆公开出版的大型氏族志。吕氏是中国历史上较为久远的姓氏之一,其最早可追随至夏禹的近臣伯夷。据传,伯夷是“三皇五帝”时期的能臣,自颛顼以降,历尧、舜二代,夏禹治水时,伯夷功劳甚大,因此被封于吕,其子孙以吕为姓。而周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姜尚亦为伯夷后裔,故称吕尚,其子孙亦有分支以吕为姓,史称“吕姜合源”。吕氏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不少名人,如吕不韦、吕布、吕蒙正、吕夷简、吕叔湘等。在浙江,则以吕祖谦、吕天成和吕留良最为有名。江苏省作为我国人口大省,吕氏人口虽不多,仅为41万余人,约占江苏省总人口数的0.516%(据《江苏吕氏志》),可江苏吕氏宗亲早在2014年就组织成立了江苏省吕氏文化研究会。2017年,为了进一步弘扬吕氏文化和响应国家二轮修志建设,江苏吕氏文化研究会决定开始编纂吕氏地域性氏族志《江苏吕氏志》。在国内外吕氏族人的协助下,江苏吕氏文化研究会及其《江苏吕氏志》编纂委员会筹措资金、编修大纲,并在江苏各地以及北京、上海等地查阅各地吕氏族谱及相关史料,几易成稿,并最终以国内同类氏族志...
  • 《马芳若日记》入藏宁波图书馆[图]

    发布时间:2023-07-25 10:00:52  |  点击:2139
    2023年6月,宁波图书馆获赠宁波籍著名学者、“北大五马”(马裕藻、马衡、马鉴、马准和马廉)族人马雍(马芳若)先生的日记整理本。马雍先生1915年出生于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盛垫。盛垫马氏为近代宁波望族,知名的“北大五马”即出于该族。1935年,21岁的马雍先生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即和同在北大的族叔马衡等人相识。1937年9月21日,马雍因中日战事,离开北京,寄居天津。在天津的马雍得知北京大学等高校南下长沙组建“长沙临时大学”,即于11月14日抵达湖南衡阳,11月18日抵达长沙,并在长沙临时大学就读。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决定南迁云南,马雍即随校南迁昆明。1938年4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组建“西南联大”,马雍入读西南联大。1938年5月,马雍迁至西南联大蒙自校区就读。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马雍受教于朱自清、闻一多等名师,还编撰有《中国文化建设讨论集》一书。大学毕业后,马雍留校担任助教,主要为闻一多、沈从文的助手。抗战胜利后,北大还校北京,马雍先生即返回北京,并继续在北大任教至1949年10月初。1949年10月,马雍调至山西大学任教,后辗转于浙江大学等高校,并最终在...
  • 1946年-1958年《新民晚报》影印本入藏宁波图书馆[图]

    发布时间:2023-04-13 10:30:55  |  点击:1932
    2023年3月,《新民晚报》社向宁波图书馆捐赠了《新民晚报》影印本《上海《新民报》晚刊缩印本》一套24册。这套旧报影印本起自1946年5月,下止1958年3月,记录了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性新闻、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新闻。《新民晚报》的前身是《新民报》,创刊于1929年。1946年5月,《新民报》开辟《新民报》晚刊。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申报》等报纸陆续停刊,《新民报》也只有晚刊正常出版,因此,它是了解解放初期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时事的重要史料。1958年4月,《新民报》晚刊更名为《新民晚报》。《新民报》晚刊的所有新闻讯息有三个特点:第一、坚持独立办报。所有新闻均由本报记者独立采编、撰写,对于外国通讯社的报道,选择相对客观的讯息。第二、注重杂文和时评。《新民报》晚刊开辟有多版杂文、时评,最著名的就是夏衍(笔名朱儒)的《诡灯录》和赵超构(署名沙)的《今日论语》。第三、注重文化新闻。《新民报》晚刊及日后的《新民晚报》专载上海等地的文化、艺术界新闻,特别是《夜花园》副刊坚持刊载文艺评论至今。对于宁波来说。《新民报》晚刊刊载新闻中涉及的宁波各界人士众多,以杨荫深、翁文灏、周...
  • 《宁波水运史:1949-2019》入藏宁波图书馆[图]

    发布时间:2023-02-14 17:00:52  |  点击:1751
    2023年2月上旬,宁波市港航管理中心向宁波图书馆捐赠《宁波水运史:1949-2019》10册。《宁波水运史:1949-2019》是宁波地区首部当代水运史、水运史志书籍。它于2018年开始编纂,历经三个阶段,数易其稿而成。全书分为7章29节,并辟有综述和大事记。全书大致介绍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1949-1956年前宁波水运经济的恢复与水路行政管理体系的建立,涉及航道清理、船舶联营、宁波港(江北岸、江东)的恢复通航以及水运管理部门的成立和体制建设;二是宁波港的开发开放,全书着重介绍了宁波港从城区港向滨海的北仑、镇海等港区的拓展,重点叙述了几十年来宁波舟山港从内河为主海运为辅的普通港口成为当今世界主要港口的发展历程;三是城区内河航运和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全书着重介绍了甬江、奉化江、姚江等境内主要河流内河运输变迁以及堤堰、埠头、渠闸等水运设施的兴建。四是宁波船舶制造业等相关行业以及代表性企业的发展,着重介绍了宁波港航物流体系的建立建设;最后是宁波水运科技、科普事业的发展。本书目前已编目完成,并在宁波图书馆永丰馆三楼外借室、新馆二楼借阅空间和三楼地方文献阅览空间上架,读者可前往外借或阅览。
  • 宁波床单厂珍贵文献入藏宁波图书馆[图]

    发布时间:2022-12-21 16:00:51  |  点击:1479
    2022年12月9日,宁波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明州往事”栏目发布推文《你家里还有宁波产的国民床单吗?》(点击标题查看)。这篇推文叙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效益最好的床单纺织企业——宁波床单厂的发展历程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推文发布后,引来了不少读者纷纷留言评论。在评论之中,有一位杨鸿光先生提到自己还存留有宁波床单厂的一些机械图纸。在馆方主动联系下,杨先生于12月19日将自己珍藏的宁波床单厂文献捐赠给宁波图书馆。这批文献共有4件,分别是2份机械图纸、1张光盘和1份回忆材料。2份机械图纸是分别是20世纪70-80年代的MY210台动式印花机电气图纸和G142-280浆纱机图纸。1份回忆材料详细回顾了浙东棉织厂、延安棉织厂(宁波床单厂前身)的有关历史和国务院推荐、宁波床单厂承担的“十吨锅炉750千瓦汽轮发电的热电联产节能项目”的运行情况。1张光盘中收录了宁波床单厂澄浪南路厂房和小港红联厂房的珍贵照片。“明州往事”是宁波图书馆微信平台中的地方文化推广栏目。自2015年9月18日推出以来,已出推文144期。栏目聚焦宁波地方史中少为人知的“冷知识”,并着重关注宁波当代社会发展史。近年来,它推出...
  • 《崇仁文库》入藏宁波图书馆[图]

    发布时间:2022-12-19 12:05:47  |  点击:1870
    2022年10月,江西省崇仁县地方文献丛书《崇仁文库》出版。次月,崇仁县人民政府向宁波图书馆捐赠《崇仁文库》1套,总计100册。崇仁县位于江西省,由抚州市代管。崇仁县于隋朝开皇九年(589)立县,历经1433年未经更名,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崇仁在中国古代以理学文化最负盛名,相继出现了元代著名哲学家吴澄创立的“草庐学派”、明代哲学家吴与弼创立的“崇仁学派”。中国地理学名著《太平寰宇记》的主要作者乐史、元代著名学者虞集、当代著名的阳明学学者邹建锋也是崇仁人。《崇仁文库》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全书收录有63种子目,包括乐史、吴澄、虞集、吴与弼等人的作品以及道光《崇仁县志》、同治《崇仁县志》等当地地志文献。相较于其他地区的地域丛书,《崇仁文库》有两个特点:一是选目全面,版本丰富。整套文库涵盖崇仁主要地情文献和著名人物、学派的代表性作品,如草庐学派、崇仁学派的主要著作做到了应收尽收。像《太平寰宇记》、虞集、吴与弼等人的著作还收录了不同的版本以助研究;二是录珍存罕,存史资政。《崇仁文库》中收录了不少稀见文献。有一部分文献存世极少,为《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所载图书,如元刻本《易纂言外翼》、明吴兴董嗣茂...
  • 珍稀文献《华工记》入藏宁波图书馆[图]

    发布时间:2022-08-08 16:25:29  |  点击:3410
    2022年7月,天津文史专家齐德智先生向宁波图书馆寄赠自己整理的民国文献《华工记》一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作为参战国,决定以“以工代兵”的形式向欧洲大陆派遣劳工,协助协约国作战。1917-1918年,中国共向欧洲派出了14万华工,大约有3万人埋骨他乡。《华工记》的作者孙干先生,原名孙宝桢,山东淄博人,生于1882年。1916年,孙干毕业于山东省教育会师范讲习所,后到博山县武庙小学(今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西冶街小学)任教员。1917年-1919年,孙干先生赴法国作为华工参战。回国后至抗战前,孙干任博山考院(今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考院小学)主任教员,期间,他还和夫人王家桂创办了博山和尚房女子小学。1937-1947年,孙干在进德小学、矿业小学任教,后辗转于根据地,专教农民识字。1949年10月-1952年,孙干任博山税务街小学校长。1952年-1961年,孙干当选为淄博市第一至四届人大代表,第一至二届政协委员。1961年逝世。《华工记》是孙干1917-1919年在法作为华工时的见闻录。全书篇幅不长,主要记述了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山东华工招募情况;二是在法劳工的工作、饮食、通信情况;三是一战...


友情链接

浙公网安备 33020302001391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