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下午,刚刚凭借《外婆变成了麻猫》荣获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童话类)的浙江“90后”女作家慈琪,受海曙区图书馆邀请亮相曙悦书房,与热爱文学的宁波孩子们面对面讲述属于她的“故事种子成长记”。
萌芽:始于热爱,忠于坚持
慈琪的创作之旅始于中学时期,源于对有趣故事的热爱,她踏上了童话与童诗的创作之路,并一路坚持至今。
13岁时,毫无创作经验的她,凭借满腔热情,花费两三个月完成了一部十几万字的童话,速度惊人。但几年之后回头来看,她却觉得实在是文笔幼稚,情节陈旧,颇为受挫。
不过,这段结构完整的创作经历无疑是一次宝贵的自我训练,为她日后的大量创作奠定了基础。
此后,慈琪的创作才华逐渐绽放。14岁时,她开始发表作品,16岁便以组诗登上上海、南京两家《少年文艺》的头条。
高考前,她自学一个学期,成功考入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大学期间,她更是进入创作的“井喷期”,在童话、诗歌、散文等多个领域全面开花。她的作品频繁发表于《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中国儿童文学》等数十家报刊,入选众多选本,并屡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等重要奖项。
理念:立足童年经验,书写中国故事
在慈琪看来,写好中国童年故事的关键在于立足中国童年经验。她将童年故事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自身童年记忆的老故事,另一类是反映当下中国孩子生活的新故事,以及虚构的中国童年故事。
对于老的中国童年故事,慈琪有着深刻的感悟。
慈琪童年时在安徽枞阳县以及湖北武汉、浙江温州等地生活,那些童年记忆成为她创作的源泉。
她曾集中创作过关于在武汉生活的童年故事,通过散文体小说的形式,尽可能真实地还原记忆中的场景与事件。
在创作过程中,她意识到童年经验不应只是有限的生活素材,而应通过不断反思,将其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创作资源。例如,她在创作校园暴力相关故事时,起初只关注自身感受,后来逐渐认识到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创作,从而拓展了故事的深度与广度。
在谈及新的中国童年故事创作时,尽管自身面临与孩子接触机会有限的困境,但慈琪认为,写好儿童文学关键在于作者自身的性格与喜好。
她表示,童年是想象力和同理心的土壤,家庭教育和环境教育播下的种子,需要孩子在不断地生活中体验,让这些特质生根发芽。因此,她在创作当下孩子的童年故事时,更注重描绘他们在不同环境中遇到的人和事,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受与选择。
《外婆变成了麻猫》:用爱与想象诠释生命课题
《外婆变成了麻猫》是慈琪基于亲身经历创作的一部童话。
故事中,外婆深受阿尔茨海默病的困扰,每次发脾气都会变成麻猫。随着病情加重,外婆离家出走,外孙女一朵紧紧跟随,开启了一段充满奇幻色彩的历险之旅。
这部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慈琪外婆的患病经历。看到外婆遭受病痛折磨,家人从困惑、焦虑到理解并努力减轻她的痛苦,这一过程让慈琪深感这一问题需要被关注和探讨。
她希望通过这个故事,以清晰生动的方式向孩子们解释阿尔茨海默病,帮助他们减少困惑和心理负担,更好地理解和陪伴患病的老人。
在创作特色上,慈琪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将外婆变成麻猫这一奇幻元素融入现实题材,用幽默、夸张的语言描绘老人失智后的世界,使故事充满童真童趣。同时,她以温暖而灵动的笔触展现了记忆的美好、爱与勇气的力量,以及孩子们在陪伴老人过程中的觉醒与成长。
书中浓浓的祖孙情,如同一股暖流,触动着读者的心灵,引导孩子们学会用爱与尊重陪伴老人度过生命中的特殊时期。
追求:为孩子推开真实世界的窗户
在曙悦书房,慈琪与孩子们进行了热情的互动,讲述了生活中平平淡淡的细节如何在自己心中成长为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她表示,儿童文学创作者应将孩子视为平等的个体,为他们推开面向真实世界的窗户。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让孩子们获得力量,变得更加智慧、正义和慈悲。
回顾创作历程,慈琪表示自己一直处于充满困惑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恰恰保留了纯真的 “孩子气”,让她能够像孩子一样,充满好奇地探索世界。她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鼓励孩子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未知与挑战。
此次来甬,慈琪还特意走访了天一阁,她说:“我曾经多次来过宁波,宁波实在是一个很美的城市,是我心中的江南水乡,如果有机会,我会写一部以宁波为背景的童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