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剪刀如何承载千年文明密码?一方红纸怎样对话江海文献?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关键节点,段建珺——这位守护中国剪纸45年的“草原神剪”,以剪刀为刻刀,让数以万计濒临消亡的古老纹样重获新生。其创立的“草原大写意剪纸”(著名美术史论家靳之林评),将马背民族的豪迈气韵凝练于方寸红纸,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等顶级机构珍藏,堪称“行走的北疆文化基因库”。
6月29日,段建珺携50余幅代表作登陆宁波图书馆,开启“北疆文化神州行”全国巡展第三站。这场特设“文献对话展区”的展览,将非遗活态传承与图书馆阅读推广创新结合,成为解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明的“立体百科全书”。
本次展览创新采用“非遗+文献”双轨策展模式:在剪纸作品展览的同时,展厅内还列有地方文化书籍,让读者可以全方位深入地、沉浸式地体验北疆文化的肃穆与厚重。走进展厅,率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主题墙,凸显出来自苍凉的草原大地的凝重气质。其中剪纸作品展分为三个主题:第一部分《草原灵脉》,靳之林赞誉的“草原剪纸开创者”在此亮剑!段建珺挥剪劈出大写意新流派:蒙古马鬃毛如刀刻长风,摔跤手肌肉迸发原始张力,神鹿眼眸映照草原信仰;第二部分《农耕残梦》聚焦中国农耕文明转型阵痛,段建珺以剪刀为史笔,抢救性留存“正在消逝的千年纹样”;第三部分《古风遗韵》当市场化浪潮冲刷剪纸的本真,段建珺执“传统的双刃剪刀”破局:左手深扎《古风遗韵》千年图腾密码,右手熔铸现代审美灵性,千年图腾符号展现民俗剪纸的活态流变。开幕当日,带着孩子观展的市民陈女士感叹:“原来剪纸不仅是窗花——《农耕残梦》里颤抖的麦穗像一首乡土史诗,孩子指着《蒙古马》说听到了草原风声!”
开幕式上,草原剪纸宗师段建珺与浙东刻纸代表谢才华首度甬城同台。当来自北疆的奔放刀痕对话东海之畔的细密刻线,两种非遗基因在剪刀与刻刀间碰撞——段建珺的豪迈哲思与谢才华的灵秀技艺,共同诠释“非遗传承的多元路径”。这场跨越3000公里的艺术握手证明:中华剪纸的生生不息,正在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胸襟。这场“红纸文明对话”也证明了非遗的鲜活传承,正在于让千年纹样从典籍中苏醒,在百姓指尖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