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图书馆 

EN / CN
读者登录

读者登录
还没有证号?立即注册

惟砚作田——中国古代耕读文化艺术展[图]
创建时间:2024-01-22 15:55:11  |  点击:197  |  作者:王婧

2023年12月27日-2024年1月21日,惟砚作田——中国古代耕读文化艺术展在宁波图书馆永丰馆二楼展厅展出。本次展览分为三个部分:“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古有神农学,今传汜胜书”、“啸歌弃城市,归来事耕织”。


d2f0bbac4029 (2).jpg


文人山水画中最为常见的题材便是隐士,其中的隐士大致分为三类:一类为山中高士,一类为船中渔父,一类为草堂抚琴或者读书的隐士。随着耕读文化的影响,隐士的身份更为多重,他既可以是放牧的牛郎,也可以是耕种的农夫,还可以是打鱼的渔人。众所周知,士子隐于水的方式被称之为“渔隐”。在传统文人画中,除了渔隐,还有樵读。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耕与读的联系十分紧密。对于读书人而言,耕是他们的过去,也同样是他们晚年的生活。传统中国是农业社会,出于生存的要求,农田上的人们,更需要讲究公平正义。这使得人们生来亲近自然,怜悯善良。


将耕读作为过去要从北宋开始,宋仁宗只许士族与农子参加科考的政策,让宋代的许多读书人参与到“耕读”的过程中来。但耕读是士人的将来却从魏晋之时便已经开始了。与寻求出世解脱的道、僧之人不同,儒生耕读自给式的隐居,主要源自不得志,多半情况下都属于无可奈何。农耕生活是他们躲避俗世喧嚣和名缰利锁的精神家园。


d2f0bbac4029 (3).jpg


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朝举行了最后一届科举。自此,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开始,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画上了句号。同时也就意味着“进为仕宦退为农”的耕读时代结束。虽然传统的耕读时代已然结束,但耕读精神却在千百年的文化演变中刻入了中华读书人的骨子里,同时也赋予不同时代读书人同样的使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扎根于这片土地的使命感,是儒家耕读文化的核心。


来源:宁波图书馆

友情链接

浙公网安备 33020302001391号

0